小议过春节 |
发布日期:2006-03-15 |
来源:
|
浏览次数:4439 次 |
|
小议过春节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人长大了,过春节的感觉也随之减弱。而周边的人们每当谈到春节时所发出的最多的一种感叹就是,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 事实上,春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晚上临睡之前,我随意打开了收音机,一阵调频之后,里面传出了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两个字:春节。于是便竖耳细听,里面的主持人讲的大概意思是:如今的许多大人都说春节没意思,而小孩子们对春节的理解无非就是一些压岁钱、放假、游玩之类的,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春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人们也不会从这上面加以教育,等到那些孩子长大以后,春节的意识也就更加淡薄了,这样下去,春节能有意思得起来吗?说得严重一点,到一定时候,人们可能怀疑春节存在的必要性。 想一想也是,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再仔细一想,这里面还真有点可怕的感觉,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照此下去,我门国家最传统的节日岂不是要消失,这也许是我多虑了。 收音机没有播出春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但至少我已经找到了我自己为什么会对春节失去感觉的缘由,原来我自己对春节的了解是那么的缺乏,甚至连春节的由来都不是很清楚。那就更谈不上春节的意义了。 于是心里马上释然,打算次日上网查找有关春节的知识。 下面我简单地引用一下春节的相关知识,给和我有着相同困惑的人们提供一点参考。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点勿容质疑。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过春节,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习俗,可谓式样繁多。这就使得春节更加具有趣味性。 关于春节的传说也很多,如熬年守岁、万年创建历法说、贴春联和门神等,这为春节凭添了不少神话色彩和乐趣。 历朝文人墨客也为春节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就使春节变得更加富有情调和人文气息。 不妨想象一下,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辽阔的土地,这么多的炎黄子孙,这么多的民族,都被共同的节日——春节交织在一起,这是一幅多么宏伟的画面啊! 春节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所做的一个重大贡献,它的内涵可谓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我为其存在而感到无比自豪,还有什么理由不为其到来而感到快乐呢?
(孙明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