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居 |
发布日期:2009-12-16 |
来源:
|
浏览次数:4360 次 |
|
人,诗意地栖居
如今的潮流杂志、楼盘广告里,“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常被提起。像在告诫,要居住在山明水秀或独树一帜的环境里,才算作是如诗一般的生活。 “人,诗意地栖居。”原出自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这句话后来更是得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欣赏,引入书中才广为流传。单凭这一句便将人、建筑、生活这三者很好地串联在了一起。 对于居住,有个很精彩的比喻:想象一条河流,河流上有一座桥;表面上桥只是作为一种过河的工具存在,可它不单是一种工具;它改变了整个环境。河岸之所成为河岸,得益于桥梁的横跨;河岸通过桥梁使得两岸相对应,桥梁又给了河岸带来了彼此的广阔景观;从而使河流、河岸、大地成为邻里;桥梁把大地聚集成河流周围的景观,它指引并伴随河流穿过草地。 因一座桥的出现,不止让河的两岸可以沟通,而让河更清楚地呈现出来,让河流隔开大地的感觉更加强烈。通过桥,创造了一副融合的景观。这时,桥就成为一件如诗一样的艺术品。如海德格尔所言:艺术就是让事物敞现出来。一座桥的出现,使得河流,河岸,以及联系着的这片土地,清清楚楚,如其所视地展现出来。 人在桥上,下面是大地,上面是天空,人作为短暂者,与世间不可知的神秘一起,这四者同时在一个场景中融合。这就如同诗,如同艺术,便是“人诗意地栖居”最好的诠释。 所谓居住,就是让大地、天空,以及各种各样的状态同时出现,就如一座桥。于是盖一座房子,造一栋建筑物,人住在里面,就表示你在这个世界上有了定像。我们对世界基本的认识正来自于你的住所。它赋予了人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印象,有了里外之分。在这个意义底下,建筑就让这个世界更清晰地展露出来了,成为了海德格尔所言的艺术。 然而,“诗意地栖居” 仿似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它换言到中国又与庄子的“亲近自然”如此相像。“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古时的人就对居住有着诗意的向往;“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又是文人墨客追求美好生活的写照。此时,“居住”又成为了一种对生活的意识形态。它剥离了物质和物理层面,深入到信仰与精神自由,思考与意识的归属。 唯利而活,为物所役,终究会迷失自己。“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在这个被物质功利牵着鼻子走的时代,坚守灵魂、坚持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显得极其可贵。而如何从容调和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物质与精神等等之间的矛盾,便成了当下应该正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人,诗意地居住”的核心所在。 我想,真正的“诗意地栖居”一定不是存在于楼盘广告或潮流杂志的描述,而应该产生于人类强大的内心。这样的内心由书籍、知识、生活和情感灌溉,凭着漫长人生的风吹雨打,终会开出一朵灿烂的花。就如渭水边的姜子牙、草堂里的杜子美、洗衣船上的毕加索、清华园中的朱自清那般,“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 (郭 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