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最美”现象背后冰冷的温暖

发布日期:2013-05-23 来源: 浏览次数:3899 次

“最美”现象背后冰冷的温暖

“最美教师”、“最美战士”、“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等带有“最美”前缀的感人事迹频繁涌现,一次次让人涕泪感动、扣动心弦。使“最美”体成为最频繁使用的词汇之一,谦逊的中国人在经历一系列颠覆道德底线和普世价值观的事件之后,积极找周围缔造美丽的草根明星和平民英雄,从群众和各类媒体对最美人物的热议、追捧、赞美、推崇中,也反映了人们内心对社会风尚和新价值观的一种企盼,对社会道德和良知的一种期许。“最美现象”由此便承载了沉重的时代标志和社会伦理,逐渐从“盆景”变成了“风景”,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

立足台州视野,远的有“奋不顾身救学生而致双腿截肢”的黑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黎,“车肚子底下救两岁女娃”的广州最美女阿婆陈贤妹;近的有“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身负重伤安全停车”的杭州最美司机吴斌,“五年如一日背痴呆妈妈上班”的磐安最美老师陈斌强;发生在身边的有“三十年始终如一从大海中救起300多人”的温岭最美水鬼郭文标,“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临海最美青年罗杰等等这些耳熟能详、感人肺腑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最美人物,这些只是众多最美事件中的沧海一粟,有些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被人们所淡忘,更多的最美现象还隐藏在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尚未被挖掘发现。

这些最美现象,以生命和行动诠释着道德的内涵,树立了人性的标杆,他们很平凡,在壮举之前,他们平凡得如同我们,但一刹那的行为却散发出无穷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张力轻而易举的触碰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种柔软。

但我们不可否认也毋庸讳言,诚然在面对这些“最美”人物展现出的崇高人格让我们深受感动的同时,我们是否能够试着去拷问自己的内心,还尚存有多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式的勇气。或许你会说我有助人之心但无助人之力又或者不是我不想而是不敢。只能说这是试图抓住一个牵强附会的理由为自己内心的安宁寻找一点软弱的藉口。

我们当然不能忘记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南京“徐老太”事件、如皋“殷红彬”案件等负面报道在社会上引发的巨大思考,它使一个民族陷入了集体的道德焦虑,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了冲击,也禁锢了面对同类事件时的本能反应。

我们需要也应该深入去分析这些“反最美”现象背后的原因,特别是要将这些个体行为与集体道德沦丧进行清晰的划分,不要产生人人自危、束手束脚的后果。虽然残酷的现实往往与丰满的理想有着惊天的差距,但这些负面现象形成的舆论氛围正逐渐地将人们的心理推向了期望的对立面。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问题去则责问自己,在面对类似“万一”的时候,我们有多少勇气让良心和责任去主宰自己的行为。如果没有这些最美现象带给我们的心灵慰藉,文明国度的社会道德将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

当社会舆论在大力挖掘身边“最美”人物的时候,反过来正说明了“最美”现象正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百行德为首,百德善为先”的古训内涵更多体现在了“嘴上”而不是“手上”,道德在一些人的观念里成为一种工具而被“善加利用”。“失德”已经从私人领域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失德”不仅是个人行为的问题,不只伤害了个人,而且伤害了整个群体,伤害了整个群体外生存的社会性。

对此,笔者认为如果单纯依靠“最美”现象营造的社情舆情去驱散人们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阴霾,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型和重塑是远远不能够实现的,更需要的是用现实的目光、务实的态度、有效的手段去建立一种道德建设监督干预机制,从政府主导、社会倡导、舆论引导三个层面去构建信任、友爱、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曹恩林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