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江南
从小就生活在烟雨蒙蒙的江南,江南精致的景,总是叫人弥留于心。烟花三月,柳绿桃红,杏花枝头,春意盎然。河在城里流过,人在桥上行过,青石板老街,白墙灰瓦,江南,宛若清梦。
江南之美,不仅在触目可及的景,还有那尝过千万遍却依旧念想着的美食。那萦绕在记忆里的,是散着缕缕香气的,活在味蕾上的江南美食。
江南的四月,已是早春。四处都是踏青的游人,赏花,赏景,美不胜收。幼时,生活在乡下,清明前后,总是跟在外婆身后,提个小竹篮,去田里采艾蒿,做清明团子(清明节时江南的一种食物)。那时分不清艾蒿和野草,所以往往竹篮里的野草总会多于艾蒿。但是那提着竹篮,在春光下的田埂上奔跑的回忆,是多么美好!
回家后,外婆把洗净的艾蒿倒进石捣臼(一种用整块石头做成的类似大碗的容器),然后用石杵将它们捣烂,挤出绿汁,和雪白的糯米粉拌在一起,揉成深绿的粉团。将自己做好的馅捏进一个个绿团子里,馅有豆沙的,也有春笋和青菜的,只凭各家的口味吧。精细一点的话,会将一个个做好的绿团子放进一个模具里,压出印花,这应该就是江南人的细致吧。最后把这些团子放进笼屉里,在炉灶上蒸。记得蒸好后,打开那冒着白气的笼屉,看着一个个翠玉般的清明团子时,我的内心是多么的欢喜,因为第一个团子外婆总是会把它放进我的小瓷碗里。咬上一大口,艾蒿的清香带着豆沙的甜,一起融进嘴里,这就是四月里最香浓的记忆吧。
江南的夏日,接天莲叶,蝉声鼓噪,炎热中又带着湿气。外婆的大蒲扇,完全扇不走满身的汗。最期待的就是每天午后,小贩那声声拉长的吆喝声:“草——糊——冻咯!草——糊——冻——”这嘹亮的叫卖声,总会唤醒午睡中的我。外婆便拿着搪瓷碗跑出家门,叫住小贩。他把黝黑的草糊冻(一种用草汁做的黑色像果冻一样的食物)从雪白的搪瓷盆里盛出,用铁勺子打成糊,再倒上冰糖水,而此时,我总是会叫道:“要加桂花糖!多点!”那卖草糊冻的老人笑着给我舀了满满一勺的桂花糖。以至于后来买草糊冻时,那个老人总是问我:“又要多点桂花糖吗?”这个时候,仿佛被人看穿了自己的想法,总有些意外。因为每天都买,那个老人也习惯了每天在外婆家门口停留。冰凉的草糊冻和甜甜的桂花香,很多个夏天就是这样渡过的。只是后来,那个卖草糊冻的老人不知哪里去了,
夏天也就少了这么个味道了。那冰凉清新的滋味,就此留在了记忆里。
江南景美,诗美,会觉得江南的人总是带着点诗性。老家有种糕点,名曰“梅花糕”。因为放在一个铁制梅花形模具里做的,外形酷似梅花,故得名。一般冬天时,街头会出现许多制作梅花糕的流动摊位。具体的制作过程我不得知晓,只知是用粉浆制作,有红糖和芝麻两种馅,花瓣一样蓬松的表面撒着红绿什锦以及一些干果。有时想想,是不是因为它们像冬天里的梅花那么惹人喜爱,所以才会有这么美好的名字。上学的路上,总是会买两个梅花糕在路上吃,那热腾腾,软绵绵的口感,寒冬都被融化了。整个冬天都不会腻的味道,真好。
随着年岁的增长,在老家的时间少得可怜。那些幼时最爱的美食,也渐渐成了回忆。虽偶有几次在外地吃到,味却变了,不再是那记忆里的味道了。就像那曾经在草地上奔跑,满身沾满花瓣的时光,悄无声息地,早已远去。
陈韬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