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文豪之家

发布日期:2015-04-07 来源: 浏览次数:3841 次

文豪之家

说到鲁迅先生,我的确是感到惭愧的,只知先生大名不凡,竟未曾全然阅完先生的任一本书,无论《呐喊》、《彷徨》或者《野草》,就是人尽皆知的《朝花夕拾》也只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名篇而粗粗看过,中学课本关于《孔乙己》的印象也只停留在那一句戏谑的申辩:窃书不算偷。今人反倒将孔老夫子与黄酒茴香豆联系起来,作为咸亨酒店的代言人。

于是写这篇文章于我是没有底气的,我对先生是不熟悉的,甚至可以说是不理解的,关于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也只得三言两语,自然是不好对先生评头论足的。只因近日游览了鲁迅故居,目有所见,心有所感,说实话去到全国大部分景点看到的绝不会是原汁原味的过去,不要说涌动的人潮,更不必提乱花迷眼的商业点,单单那故居宅院都是后来重建的,只图三分像,不求七分真,岁月沉淀下来的悠长韵味也无几分。比起我曾去过的周庄沈家府第,鲁迅故居还算是比较未失真的所在,也许年代不远保留的更完整一些吧,江南水乡特有的儒学之风物犹存,厅堂屋舍简朴而不失历史的厚重感,那末我就穿越人潮人海,走进鲁迅的故乡,走入一代文豪的童年时代,认识从一个江南大户人家走出来的有着民族脊梁称号的文人人生的最初。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官至翰林院士,也是家族中最显赫的人物,官位最高,周家当时算是会稽城里很大的名门望族,可以想见少年时的鲁迅是生活在衣食无忧、车马迎送的美好时代里的。还是先生那篇百草园里可以看出他的童年是很舒适与闲散的,可以在草丛中嬉戏,拔何首乌、捉斑蝥、看云雀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入云间去了,冬天,在雪地里捕捉鸟儿,会感叹大多是麻雀,不及闰土他爹,少年的心性表露无遗……无奈天有不测风云,祖父位居高位自然会有人觊觎以及中伤诽谤,1893年即鲁迅入三味书屋就读次年因牵涉科举舞弊案被革职下狱,自此家道中落,族内人心离乱,各自分家,不久父亲周伯宜抱病离世,更是雪上加霜。

还是回到上私塾也就是在三味书屋的那段时间吧,至少可以安心求学,不问杂事,恩师寿镜吾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鲁迅后来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由此可见,他对少年鲁迅是影响很深的。我站在三味书屋门口向里张望,只见不大的厅堂正中摆着一张方桌,一把木椅,这大概就是寿老先生的讲案吧,正中墙上挂着一幅梅鹿图,当年鲁迅他们就是在这幅图下行过拜师礼,开始启蒙解惑,学修身、齐家、平天下之道的。屋子两旁放着的四张书桌就是他们的座位了,鲁迅的书桌原来是靠近门口的,因大家经常进出影响到他学习就搬到里面靠墙角的地方。我闭起眼睛遥想当年这里的情景:在朗朗书声里一位老先生背着手踱着方步,不时跟着摇头晃脑或者频频点头,一个个孩童的脸上写着专注与虔诚,特别是那个坐在角落里的小书生更是显得特别认真。

乱世自不能偏安一隅,自家道调敝,注定少年鲁迅漂泊无定的生涯,先后求学南京水师学堂以及江南陆师学堂,直至留学日本,弃文从医是因为中医不能救回其父,不能挽回家族颓式,寄望于西医。后来弃医复执笔,又因着救国救民须先救思想,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先生从小小水城走向了世界,走向了为民族复兴,为唤醒民众自强做一个顽强斗士的不归路,他先后居住在北京面对着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还有广州、厦门等地以及最后定居上海,结识各方人士,从而影响了一大批爱国的近代文人。真正的文豪心里不止有着物理上的小家,他还胸怀着家国天下,有着一个没有纷争没有仇恨人人平等的大家。

于鲁迅先生要讲的很多,但我又不敢妄自菲薄,不敢谈论太多,也寄望于以后能多读先生的书,真正领略那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谛,像先生一样有骨气地活着。

叶根坚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