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故宫太和殿
我站在太和殿广场,面对的,是明清时期这个国家至高至尊至上的殿堂,我的脚下,感受到了历史的回响。
无比广阔太和殿广场上熙熙攘攘都是前来参观的人群,三万多平米的广场上无花无木。据说是为了防止刺客藏身,又说是因为方形的广场有了树木则为“困”,龙是不能被困住的,故没有了树木。几百年前就是在这里,举行过许多次隆重的国家典礼,如皇帝登极大典、少年天子的婚礼、康熙大帝御驾亲征的典礼等。寅时,典礼就开始准备,皇帝的步辇、丹陛大乐、中和韶乐、旌旗伞盖等卤簿仪仗依次排列;卯时,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从午门的侧门鱼贯而入。但只有高级大臣才可以通过太和门站在太和殿广场上。由于东方属木主生,于是文臣立于左;西方属金主死,于是武将立于右。文武大臣按品级立定,待到礼官侍臣鸣鞭喊跪后,文武百官齐齐跪下,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山呼万岁。只因皇帝端坐于太和殿内的龙椅之上,跪在广场上的大臣就看不见皇帝的样子,同样,皇帝也看不见大臣的样子。他们这么做,只是在遵从礼法的古训,一遍遍地上演着这样繁琐的仪式,彰显着皇帝权御天下。
中央者土,君宫也。1420年,永乐十八年,赢下了靖难之役的永乐大帝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兴起了全国最大的土字,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次立在八米多高的三层汉白玉石基之上。汉白玉石基的中路是双龙戏珠,石基的栏杆边上安有石雕龙头,作排水用。等到雨季来临,千龙吐水的样子煞是壮观。太和殿与底下的石基一起,总计约有35米多高,相当于12层楼的高度,这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烘托到极致。但就是在这块石基上,时任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曾与明崇祯皇帝平台奏对意气风发,也曾在同一块地方被崇祯下令逮捕入狱,最后蒙冤惨遭寸磔而死。留得明史感叹: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皇帝的一句话,一道圣旨,足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的走向。
踏上汉白玉石基,就是太和殿外的平台。日晷嘉量,铜龟铜鹤安放于两边。日晷计时,嘉量计量,龟鹤意味万寿无疆,这里处处都体现着皇权。抬头仰望面前的太和殿,是那样的金碧辉煌。阳光下金黄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映衬着屋脊上的十个走兽。屋脊上走兽越多,等级越高,古时,九为皇极数,然而就连最大的九也不足以彰显太和殿的尊贵,于是加入了第十位走兽,象征避雷降魔的行什,享有十个走兽待遇的,全国仅有太和殿一例。
站在门口望向殿内,装饰华丽异常。地上的每一块砖都经过严格的烧制程序,烧一块砖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但平均每三块砖,只有一块才能铺到太和殿的地面上。殿内的金丝楠木上的雕龙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那样的威武肃穆。殿中央的七阶高台上,安放着髹金漆云龙纹宝座。宝座后方悬着一块匾额:建极绥猷。是乾隆皇帝御笔。《尚书》云:皇建其有极,克绥厥猷惟后。告诫着皇帝要上顺天意,下体民情,君临天下,创万世之功。遥想明清两朝,有多少人为了争夺这把龙椅掀起一场场腥风血雨,争得头破血流。坐在这里,便意为全国最至尊的统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为明君或昏君,仅在一人的一念之间。那些皇帝,在这宝座上掌握着帝国的兴衰,也主宰着世间的沉浮。有的人,在这里仅仅只坐了一个月,比如明泰昌皇帝,也有的人,在这一坐就是六十一年,比如清康熙皇帝。他们头上悬着的,是中央藻井中的轩辕宝镜,他们肩上扛着的,是江山社稷,他们手上握着的,是象征着皇权的玉玺朱批,他们身下坐着的,是染血的宝座。
我转身从拥挤的人群中抽身而出,向保和殿走去。如今,太和殿内空空荡荡,再也不会有人坐上那一把龙椅了。旧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期已经来到。静静见证着几百年来兴衰交替的宫殿依旧会矗立在这儿,向每一个到来的人诉说着在此处发生的荣辱喜悲。
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