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食趣谈

发布日期:2016-12-07 来源: 浏览次数:3933 次

食趣谈

偶有一日在家自己做披萨,看到披萨出炉的样子,想到国人的“食”文化,不禁哑然一笑。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早在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过“食色,性也”,吃就被摆在了第一位,故民间一直都有了“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吃”这是我们每人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一日三餐,偶尔还有早上的点心,下午的下午茶和晚上的夜宵。国人对“吃”的追求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视“吃”的民族。孔夫子又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映的就是对饮食的精品意识。于是中国便有了“川、鲁、粤、苏、湘、闽、徽、浙”八大菜系,地方小吃不计其数,口味上又有了“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别,烹饪手法有烧、炸、烤、烩、熘、炖、爆、煸、熏、卤、煎、氽、贴、蒸等近百种,一年四季,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在满足了“丰衣足食”这个最原始最朴素的愿望后,人们的野心也转向了“锦衣玉食”,这便是对“精”食的追求。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国人不仅对吃讲究,对吃时候的“礼”更讲究,早在《礼记·礼运》中就提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也都和“吃”密不可分,于是乎红白之事有了酒席,生诞满月、乔迁升迁、大寿友聚都离不开饕餮之宴。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有了严格的讲究。古人席地而坐,南北之座坐北面南则为主君,故为主要的席位,称为“主席”。东西坐席以东为主,迎西来之客,故被称为“东道主”。又因“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老子《道德经》)之礼,故又有了“虚左以待”之词。民间有“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这一说法,于是有了不能第一顿饭给客人吃饺子的忌讳。小小的吃,包含了大大的礼仪。

中西之别

谈回披萨,其实从披萨、汉堡、热狗之类的西式之食与中国的包子、麦饼和食饼筒一比较,在吃上的中西之别就已经很明显了。披萨汉堡之流,内陷在外均可一眼而见,表现的是西方讲求自我表现开放的精神。麦饼、食饼筒等食物,内陷在里,需要咬下一口才能品尝到味道,国人内敛的性格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用餐时,中国用筷子,一双筷子成对用,一群人坐在一起围席而坐,共享一席,共餐制体现了中国团结和牢固的家庭观念。西方好使刀叉,可分开使用,吃饭时个人自行点餐,分餐制派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尊重独立人格的民族风尚。中国宴客,总是将吃与家庭的面子甚至是民族自豪感联系起来,菜肴满桌之余难免出现了浪费的现象,而西方认为我既为我,用食够吃即可,除却圣诞等盛大的节日,日常的宴客总是台面上不如国人这么丰盛了。

我们把吃过成了生活,也升华为了艺术。一碗饭,一匙汤,嚼在嘴里的是食物,化开的,是延绵不绝的文化。也正是这几千年来从未断绝过的群体记忆,汇成了牢牢驻扎在这片土地之上的民族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邵俊杰



友情链接
Baidu
map